汉韵楚风唱潇湘 六百年戏谱新章——戏歌《汉韵》简评
2025-08-06 16:37:34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编辑:刘译林 |          浏览量:48

文|童盈旗

常德汉剧高腔传承保护中心精心创作的戏歌《汉韵》,在“百团百角唱潇湘”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决赛中,获得十佳节目奖,主唱袁金霞获优秀演员奖。该作品以歌曲的形式,唱出常德汉剧高腔源远流长的历史,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强音,唤醒了听众内心深处的梨园文化记忆。

常德汉剧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汉剧最先进入常德的是弋阳腔。明万历年间,常德地区的汉剧活动十分兴盛,进入常德地区的弋阳腔已逐渐演变为本地高腔,遍及乡野。然而后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多种原因,常德汉剧高腔逐渐冷落萧条,致使该声腔濒于消亡与失传的边缘。2006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常德汉剧高腔申报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德汉剧高腔得到保护与传承,重新焕发活力。戏歌《汉韵》是新时代实现“两创”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取得成效的标志之一。

一、歌词流转,兼具文字质感与音符乐感

《汉韵》以时间为轴,展现从“历史长河中亮相”到“今天的舞台上闪光”再到新时代“续写非遗新乐章”发展过程。歌词句式上采用长短句结合,使整段歌词,错落有致,极富节奏感与音韵美。歌词质朴无华,流露出亲切自然的情感,抒写常德汉剧高腔赓火相续的文脉传承,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六百年前一声唱,

滔滔沅水唱出了常德汉剧高腔。

宫商徵羽,

管弦悠扬。

生旦净丑,

粉墨登场。

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亮相。

六百年殷勤守望,

《思凡》《祭头巾》也曾经登上大雅之堂。

新人辈出,

梅花绽放。

推陈出新,

步履铿锵。

璀璨的文化遗产在今天的舞台上闪光。

主歌第一段歌词中,“滔滔沅水唱出了常德汉剧高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成就地方人文风情。词作者用“滔滔沅水”这一个流动的意象隐喻常德汉剧高腔在地方人文的滋养中诞生与传承。“宫商徵羽 ,管弦悠扬 。生旦净丑, 粉墨登场”四字短句,从音乐、伴奏、行当、表演形式方面浓缩了常德汉剧高腔特点;主歌第二段,“《思凡》《祭头巾》也曾登上大雅之堂。新人辈出,梅花绽放。推陈出新,步履铿锵。”这里历数常德汉剧高腔坚定务实的传承路径,不断取得的成绩,出人也出作品。

2006年常德汉剧高腔传承保护中心彭玲老师凭借新编历史剧《紫苏传》摘得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思凡》、《祭头巾》等节目,在20世纪50年代参加中央和省级戏剧汇演一举成名,而今作为常德汉剧高腔的经典节目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这两段唱词让人不禁联想到同样是戏歌的《说唱脸谱》,通过进入小学教材和各种媒体广泛地传播,如今人人都能来上几句。对于京剧脸谱的了解和京剧基本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每一批学生都做出了普及。同样地,假如《汉韵》能够进入常德中小学校本教材或者在“非遗进校园”活动进行长期的推广,那么对于常德汉剧高腔这一非遗剧种来说,无疑是很好的传承与普及方式。

二、旋律设计,兼融汉剧戏腔与现代音乐

戏歌是戏曲音乐元素和现代歌曲创作手法相融合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汉韵》便是采用现代作曲技法,融合了汉剧高腔戏曲元素进行创作的。歌曲第一句便先声夺人,“六百年前一声唱”对“一声唱”进行强调,节奏上使用附点推进,旋律上从soldo四度跳进,在“声”字上出现全曲最高音f3,立马休止,将情绪控制住,然后七度大跳下行到g2“唱”字上,由弱渐强,级进上行甩腔。在演员袁金霞高亢苍劲的嗓音演绎下,将常德汉剧高腔的六百年沧桑展现得淋漓尽致。

常德汉剧的语言音韵为常德官话,以字调来制约唱腔,是常德汉剧音乐独一无二的特色。在《汉韵》中“按字行腔”这一特色得到充分展示。主歌两段唱词,腔词相融,旋律上多采用了变化重复手法,如第一段“宫商徵羽 ,管弦悠扬 。生旦净丑, 粉墨登场”和第二段“新人辈出,梅花绽放。推陈出新,步履铿锵”唱词结构一致,旋律、节奏与上句相同,下句因个别唱词声调不同而进行变化,从而达到因字行腔,腔随韵转:第一段“管弦悠扬”的“弦”字阳平。对应的第二段“梅花绽放”的“梅花”的“梅”字亦阴平,同样用lado小三度上行,但位置移到了第一拍。这些因字行腔带来的小小变化在《汉韵》中还有许多,包括节奏相同,旋律变化等等方式,丰富歌曲的层次感,让歌曲好懂好记好唱。

作曲家贺绿汀说过“重复就是力量”因为重复能够加强音乐形象的记忆性。副歌第一部分,曲作者用重复歌词后四个字的方式,采用模仿复调的手法,让主唱与伴唱形成二声部合唱,并且让主唱和伴唱交换位置,使旋律更加有层次、有支撑,富有张力,让“汉剧高腔源远流长”和“汉剧高腔神采飞扬”情感抒发酣畅淋漓。

副歌第二部分在间奏后转入1/4拍子(传统【消眼】板式),数板式滚唱,四句唱词,一句紧接一句,一环紧扣一环,字句铿锵,气势豪迈。最后一句强调主旨“续写非遗新乐章”转到2/4拍,旋律级进上行至F宫调主音上结束。

常德汉剧的音乐伴奏,素称场面。管弦乐为文场、打击乐为武场,统称文武场。在段落、场次、折子转换衔接之处都少不了音乐伴奏,有艺谚云“场面半台戏”。这些文武场面在《汉韵》的音乐中都能感受得到。有意思的是,《汉韵》在前奏中有一段加入人声合唱,使情绪更加激昂,场面更显辉煌庄重。在其他姊妹戏曲中也有类似的幕间合唱表现形式,而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在他的《第八交响曲》中也通过人声与乐队的对话实现"声乐交响诗剧"的创新,启发了20世纪大型合唱交响曲创作。这种对人类精神和力量的赞颂的艺术表达,是可以跨越时空、跨越艺术门类的,是艺术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三、舞台呈现,兼顾文化传承与焕发新姿

在舞台的调度与编排上,《汉韵》紧紧围绕“传承”的主旨串联起整个节目。从节目开始,伴随着似留声机播放若隐若现的常德汉剧高腔传统经典唱段,舞台左侧出现师父指导小学员练功的场面;到舞台背景设计,从主屏中延伸两条红蓝色波浪至两边侧屏,由远及近,动态起伏,主屏的中间,播放常德汉剧高腔传承发展的珍贵历史瞬间,让一代代汉剧高腔的传承者,在历史长河的奔涌中向观众走来;再到舞台上,配合歌曲展示的行当扮相和经典角色扮相,无一不是在讲述着常德汉剧高腔传承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首次启用了常德汉剧后备人才委培班的学员,展现常德汉剧高腔传承的实践,让观众在节目中看到常德汉剧高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不论此次活动中,戏歌《汉韵》获得怎样的成绩,单就常德汉剧高腔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汉剧戏歌《汉韵》的尝试,就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让戏腔与现代歌曲创作形式相结合,以小体量,好学唱,易传播的特点,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湖湘儿女唱响潇湘之美,吸引更多的人群走近常德汉剧高腔,了解常德汉剧高腔,喜欢常德汉剧高腔。一个优秀艺术作品能够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更是凝结着集体的劳动与智慧。

责编:刘译林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要闻
视频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